音乐的启示 ——试论书法与音乐的互通性

2020-06-13
来源:

艺友网快讯副本.png



音乐的启示

——试论书法与音乐的互通性

蔡国华

写于1988年


我原是音乐爱好者,喜欢拉小提琴和二胡,后来才开始学习书法。在学习中,音乐的一些表现手法启发了我:这就是音乐所讲究的节奏、旋律、感情等,在书法中得到了运用。正是由于两者的这些互通性,使我的书法水平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为了给大家一点启发,我对近几年的探索作了个小结,奉献于诸位,其不妥之处还望同好及专家予以指教。

002.jpg


一、书法的节奏感

通常,人们把演唱、演奏时的抑扬顿挫、起伏变化等作为评价音乐节奏感好坏的标准。把某人演唱、演奏时的速度不稳、快慢不均,则说成是节奏感不强(也有说音乐感不好)。书法同样也讲究节奏感。而书法(特别是行草书)的节奏感则是凭借书法家对用墨用笔技巧的掌握、线条的变化以及整体的布局等来显示的。如果我们用线条变化来代替音符的高低,用每个字的伸展挪让,大小疏密来代替音符的长短,那就不难看出书法的节奏感是怎么回事。

书法的节奏感首先是由线条的丰富变化来体现的。在中国书法的审美因素中,线条的穿插组合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线条的变化包括线条的力度变化,线条的墨色变化、线条的流畅与迟涩变化以及线条的形态变化等等。

001.jpg


在掌握线条的力度变化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拉琴时为求得音质的优美,总是时刻注意左手按弦和右手持弓时的力度变化,它们不是由轻到重就是由重到轻的往返变化过程(为表现特定情绪的除外)。而书法也必须注意提按顿挫的交替变化,才能使书法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也才能产生一种美感线条,可以想象,一个简单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就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节奏。而一幅字是由数笔乃至千万笔画所组成,笔笔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即力的节奏与和谐。那么这线条的力是从哪来的呢?拉琴时的力是由大臂,小臂,肘,腕,指等各部位的联合而协调的动作,最后转移到琴弦上的。书法中线条的力也是如此,全身之力,通过大臂,小臂,肘,腕,指作用于笔杆,集中于笔毫末端,作力于纸面,留下力的乐章。

003.jpg


线条的墨色变化,就是墨的浓淡,枯涩程度的变化。墨色的不同,呈现在宣纸上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浓淡枯涩的变化可以说是一幅书法作品的灵魂,没有这些具有节奏性的变化,作品是没有生韵的。因此,书法家都极讲究墨色技巧的运用。使墨在忽干忽湿、忽浓忽淡,有突然作力处,也有渐渐渍成处,有淡薄虚无处,又有沉浸浓郁处这样的重迭交错变化之中,组成象交响乐般的节奏感。

运笔时的迟速变化也是加强节奏感的主要内容之一。从音乐上来讲,轻重缓急是必不可少的。白居易在描述一女演奏琵琶时的美妙音乐是:大弦嘈嘈如急语,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里他把音乐的粗和细、重和轻,急和缓的交错弹奏描述得淋漓尽致。重和轻、急和缓就是指速度的快和慢、动和静的变化。当行则行,当留则留,迟速相间,这样的有机组合方可产生出无穷艺术魅力的书法力作。

007.jpg


在谈到线条的形态变化时,十八世纪的英国画家荷加斯通过自己丰富的艺术实践,对线形的变化要求作出了这样的概括:“须知,如果在可能想象得出的大量多种多样的波状线中具有一种也只有一种准确的蛇形线,我把它叫做富有吸引力的线条”。(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这里所说的蛇形线就是指线条的形状变化,这样的变化如同拉琴时不能任情地—弓拉到底全无变化,而要似游云于太空,抑扬顿挫,上下无碍,在空中留下起伏变化的音响效果。蛇形线,即曲折委婉、天然自得之线条。而曲折委婉不等于软弱无力的线条,线形变化的同时还应伴随着提按顿挫的内力变化因素。如同蛇的曲折流畅的形体里还有骨头的支持力量。

书法还必须有个整体的布局关系,才能完美的体现书法的节奏感。整体布局就是注意字与字,行与行以至一笔一画的变化,使它们相互照映,动静相间,大小得宜,按照书者的心理节奏进行合理的布局。虚者纤细字小重者墨重字大,形成虚实对比。只有具备了变化的线条及布局的起伏跌宕,才能产生音乐般的节奏感。音乐没有节奏就是噪音书法没有节奏感就是庸作。

009.jpg


二、书法的抒情性

为了说明书法与音乐的抒情性方面的互通性,我们不妨从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来讲起吧。阿炳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在豺狼横行的残酷现实面前,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痛楚受尽了剥削者的欺压凌辱。在他双目失明后,每当想起二泉映月的宁静画面,想到现实生活的残酷无情,便激发起无限的思绪。于是操起胡琴,一曲扣人心弦的乐曲便从心底自然流出,我们通过那低回含剑,暗藏风骨的曲调,仿佛看到作者在用心声倾诉自己坎坷的一生倾吐对人生对未来的憧憬。二胡曲《二泉映月》之所以为人们所喜爱就是因为她能够以情动人。

010.jpg


音乐是抒发情感的艺术,是以她的抒情性来表现主观世界的,书法同音乐一样,也是重在抒情的表现艺术,是以书写时的特定思想情绪加之娴熟的笔墨技巧驱情用笔,使笔授腕,腕授心,通过心来渗情入法,即溶注于富有提按、顿挫、疾徐、粗细、浓淡的线条运动中,赋以书法鲜明的感情色彩,创作出美的书法意境。

011.jpg


书家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由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兴乐而书,因此他笔下的线条纤波浓点,清婉翩跹。恰如一曲优美的轻音乐,其轻柔流畅的旋律,足以表现那种舒畅之情。这字里行间的线条与感情是如此的吻合。再看颜真卿所书《祭侄稿》,这是他为祭侄子颜季明所起草的文稿,曾被鲜于枢评为“天下行书第二”。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判乱,颜真卿和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分别起兵讨伐。第二年,常山被史思明攻陷,颜真卿觅得亡侄首骨,于是撰文致祭。由于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并因感情所郁结,为忠愤所激发,所以进入了心手两忘,真情充分流露的境地。不知不觉把铁骨怒气,柔情,哀思也表现在书写涂抹之中。因而使得这一作品的线条生动,节奏丰富,且具有最强烈,最深刻的感染力。书法史上第一流的书法杰作都是诞生于这种“忘情”的状态中。

005.jpg


正如东汉书家蔡邕在《笔论》中所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绝,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这里的先散怀绝,任情恣性,即是培养感情的过程,让感情随着书写进程自然流露出来,只有充沛的感情活动,喜怒哀乐才必欲于纸上,流露出的线条才富有生命力。这同清代李渔的“歌唱,不仅要口唱,而且要心唱;不仅要口中有曲,而且要面上,身上都有曲,否则便是无情之曲”的提法是一致的。音乐讲究口唱心唱,而书法则要求“书为心画”。她们都必须以自己高度的情怀去借各自的艺术形式来抒发情感,她们虽有变为声响和化为线条的不同,但她们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人们的感情波澜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筋骨血肉。


三、书法的旋律性

    音乐的旋律性表现在它始终有一条无形的线在统帅全局。这条线(即音乐的旋律线)是音的高低起伏变化、节奏、节拍规律性的运用、速度的准确、调式的思维、音程的合理连续、和声的内涵等等要素的集中体现。在书法中,其旋律性也是同样如此。它包括线条的节奏、整体的布局、字的大小自然得体等等一整套艺术处理方法。一个成功的书法家都具有尽情驾驭书法各种技能的本领,从而表现出一种优美的旋律感较强的书法作品。

如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作者在构线时,是乍轻乍重、忽急忽缓、或行或留,致使点画飞转流畅,气脉生动,体现了书法的多种技能。这种电驰蛇奔的线条充满了音乐般的旋律感。可以说,它是一种有形的旋律,一种无声的旋律,一种终于凝固在空间里的旋律。

书法的旋律固然和书家运用笔墨技巧以及作书时的特定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然而,书法自身的连续性也是产生书法旋律感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合二为一,共同产生书法的旋律感。书法的连续性是显而易见的,就一个字来说,—般是自上而下,从左至右;就一幅字而言,一般是自上而下,从右至左。人们在欣赏书法时,即使不顾及文字的内容,也会自然而然地遵循这一规律,去体味那线条所展开的无声的旋律。

014.jpg


在书法作品中;旋律如同血管对于人体一样,血液总是要流通的,使周身上下贯通—体,因此表现在书法作品中的旋律也必须是具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续性。使她们能够不相干而相干,笔断意连、迹断势连、形断意连,点点线线一气呵成,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的连贯性,字的大小疏密、挪让伸展、线条的牵带萦绕等都应尽可能地符合人们的心理节奏,最终产生一种流动的旋律感。

从欣赏音乐旋律的角度来欣赏书法,就不会把书法作品看成一个孤立的静止的毫无联系的字,而会把她看成是连续不断、生气贯注的具有动态美的线形艺术作品。


结 语

书法与音乐在技巧和理论上是息息相通的,她们有异曲同工之处。作书能自音乐中得到启发,音乐能从书法中得到感悟,两者相互渗透。仅管她们有着视觉和听觉的区分,而她们的形式美却是互通的,她们共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谢情,从而提供人们的精神食粮。以上就是我在学习音乐、书法过程中的一点粗浅体会。


 此作发表于

      1989年《青少年书法》杂志第二期


点‍击查看蔡国华更多作品




作者简介:

蔡国华:男,1959年生于周恩来总理故乡江苏淮安。七十年代师从芮虹芍、孙原非、刘鸿生、曹瑞林学习书法及美术设计,1993年所在工厂倒闭,失业后的前一年内四处打工,1994年注册成立 “淮安市蔡国华装饰设计工作室”,2005年注册成立“淮安市华尔装饰工程有限公司”,2016年在家乡吴承恩纪念馆旁边创建成立“淮安运河书画院”,2017年注册成立“淮安华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9年创建《华夏文化博览网》,2020年创建《艺友网》。

少时爱好音乐,青少年时爱好书法,青中年从事美术设计工作,中年从事网站建设与维护及企业文化宣传工作,中年后期热衷于书画公益文化活动。

认识蔡国华

013.jpg




艺友网尾图(JPG).jpg


阅读89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