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往事》编辑部采访谷文举先生

2021-11-18
来源:

图片




2021年11月18日午后,是初冬中难得的温和天气,我们《河下往事》编辑部成员应约来到大鱼市口西64号,谷文举老先生的家中,听他说说当年他任淮城棉纺二厂党支部书记时的点点滴滴,让我们了解那一段火热的光阴,那一段辉煌的岁月。


图片
谷文举老先生

棉纺业在淮安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淮安的纺织业就很有名。明清时期,河下的棉纺业也是榜上有名。淮安河下纺织工会,在解放前也很有名气。漕运带来契机,带来河下工商业的繁荣。
1955年之前,以个体为主,在河下从事弹花者约八家,从事粗巾者约十家,分散作业者不计其数。1956年,个体开始向小组转化,化私营为集体。弹花小组、棉织小组、手套套帽小组等,以二帝阁为中心,开始另一种生存形式生产形式思维形式。据谷老说,当时这些作坊主要集中在估衣街上,穿街而过,不绝于耳的是弹花机、织布机的声音,它们互相辉映,凑出的是比世上任何一首名曲更耐听更持久的音乐。


图片

1961年建立棉织社,经营规模慢慢扩大,出现了一批敢于挑大梁的领头人,他们开始租房产房、租民房、利用空地废地洼地边角地搭建简易厂房,开始有组织有领导地生产。谷老形容那一时期的工人,因为有人领导,有组织可依,情绪渐渐稳定,克服了心中的私有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开始形成,工厂掀起一股生产热潮。
1962年的一把大火,不仅是棉纺织业上的大火,更是河下的大火。这把火把刚刚掀起来的劳动热潮给退了下去,把工厂的前途给烧得看不到光明。多少人奋斗的成果,在一把火中化为灰烬,还有比这更打击人的吗?这场大火警醒了从事棉纺业的人们,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安全生产永远排在第一位,只有安全,才能谈发展谈改变谈飞跃。当时的任厂长是位有担当的领导,他边抓生产边找原因边寻求解决办法,妥善处理好了一切事宜,安抚了职工们的情绪,强化了安全生产的意识。人说祸福相依,积极导向很重要,这场大火成了棉纺业人永生难忘的教训与记忆。


图片


接下来是文化大革命,一切都失去了可控性。68年,复工复产。77年,棉织社扩大规模。81年,多年发展的棉织社组建了:淮安县棉织二厂。谷老开始走马上任,建立党支部,与韩厂长各司其职,也与老书记邓淼开始共同领导棉纺二厂的工人们。
说到韩厂长,谷老由衷夸赞,说他年富力强,励精图治,对外寻求拓展,改良新产品,改粗巾为细巾,织蚊帐,织维棉布等。对内寻求改变,织出面纱巾、条子巾、格子巾等多种品类,与南京合作与外贸合作,这些产品销到了澳大利亚,销到了国外。一时之间产品供不应求,扩大再生产,提上日程。


图片


在谷老手中开始筹建厂房,首先面临的就是拆迁,这其中多少烦难,多少口舌,多少委屈求全,也夹杂着多少喜悦与期盼。讲到最后一家拆迁,真的是有求必应,不惜一切代价。他替人找好了地方,安排好了住处,拆迁款捧在手上,总算把人打发走了。
邓老书记等拆迁完毕,他人老心不老,弃病不顾,一心为厂,筹备盖锯齿房。锯齿房采北边光,北边的光柔和,没有色差。南边的光忽强忽弱,不稳定,容易造成色差,这是棉纺业大忌。盖锯齿房,是棉纺业人的人心所向。邓书记早早来迟迟归,一颗心全扑在厂房建设上。谁料天气炎热,人老体弱,邓书记倒在了施工现场,送到医院抢救无效,邓书记带着满满牵挂与没有亲眼看到新厂落成的遗憾走了。邓书记的离开,是棉纺二厂的巨大损失,广大职工们化悲痛为力量,全力施工,保质保量,以最快的速度建成厂房,并投入生产。


图片


厂长是生产一线的英雄,书记是保驾护航的幕后英雄。谷老为了更好地生产,采用多种形式促进生产:比质量比产量比节约,人人争当红旗手;比维修机器的速度与质量;比棉纱打结,一分钟能打多少个。
谷老利用厂报宣传栏,抓典型,树标兵,让厂里风流人物竟风流,用一个先进带动一批人,用一个事迹激励一批人,厂里人人争先的风气日盛。
谷老还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大家唱爱党爱国的歌,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有张有驰的节奏,把工人们的心往一处领,劲往一处施。在一次镇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呢。《金梭与银梭》,唱遍大江南北的歌,在棉纺二厂里,它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是厂歌!
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中有的人永远地倒下了;有的人病倒了;有的人遭遇重重危险,仍不改初衷;更多的人一心为厂,以厂为家,努力经营,他们是棉纺业路上的功臣,是值得人们铭记于心的。厂里工人增加,机器除了新加了织布机,还添加了浆纱机、轮径机、验布机等诸多配套设备。也只有在集体这个环境中,工人们一心搞生产,技工们一心搞改革,这样才会更快更好地提高能力提高技艺提高纺织水平。
90年代,棉纺业遭遇了大危机,当时的日本棉纺业也很不景气。与此同时暴露出现有棉纺业中的弊端,与国际上的棉纺业相比,我们的棉纺业技术低档次低质量低。国内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纱的价格上涨,而产品价格不涨。市场开始混乱不堪,抢购的抢占的打价格战的,有人偷工减料、有人以次充好、有人损人害己。出路在哪里,人人彷徨,个个惊慌,棉纺二厂的人们也是萎靡不振。
穷则变,变则通!此时高厂长临危受命,新官上任三板斧,第一斧:融资!找人脉找银行找关系,先找到钱。第二斧:市场!巩固老客,寻求新客。第三斧:管理!求贤若渴,知人善用。很快,厂里出现了新气象,稳定了人心,生产走上正轨,知己不足而后奋进,终于向棉纺业亮起了一盏照亮人心的灯!
同年七月,谷老也正式从棉纺业退居二线,结束了他风云变幻的棉纺业生涯,他留下的党建例子激励多少后来者与当时人,也感动着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79岁的谷老,在河下的房子拆迁后,如今寄居在南门大鱼市口,一个幽静的院落里,迎门有一株高大的腊梅,虽没到开花时节,我仍是闻到了淡淡的幽香!

   

图片


          文:李梅芳
          2021.11.22



阅读221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