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摄影家协会主席葛华

2020-02-25
来源:

200912241513992500.jpg


葛华:男,汉族,江苏淮安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副研究馆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淮安区摄影家协会主席。

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影展、影赛中入选、获奖。传略及作品入编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上海三联书店联合出版的《中国摄影家》光盘。《故乡记忆——葛华摄影作品集》由中国摄影出版社编辑出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生如是,艺术创作亦如是。


展开葛华长长的摄影画卷,浓浓的乡土气息迎面扑来,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葛华是一名扎根本土的纪实摄影家。

求变与守恒。改革开放与数码科技的交融为摄影人开拓了无比宽广的施展天地,可以求新求变,赶时尚、追潮流,创作题材、表现手法不断花样翻新,也可以定位守恒,坚持走自己的路,以不变应万变。求变固然可以引领新潮,守恒会更有自己的特色。

摄影家葛华选择了守恒。

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提炼创作素材,是葛华摄影创作的基本理念。

数码摄影时代,摄影人爱唱“信天游”,舍近求远,良辰美景,蜂拥而上。葛华不为所动,守望着苏北这一片文化、乡土气息浓郁的故土,拍摄了大量表现乡土民情的摄影佳作。30年来,他一直心系生他养他的淮安这片土地,坚持把镜头聚焦在身边的普通百姓,关注他们的命运和生存状态,从朴素、客观的人物和场景中,捕捉、发现生活的诗意和美。他的作品不论是《青年联欢会上的老人》、《头一回》在观看首届农民运动会的学生,还是《田边》给孩子哺乳的农妇、《暮捕》的渔民;不论是《丰收乐》中农村少女在打谷场上嬉闹的瞬间,还是《小商品市场》上人们自由交易的场景,这些生动的画面都真切地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苏北农民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代农民的精神风貌,生活气息浓郁,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梦想,是葛华摄影作品的主要内容。

如今摄影创作存在着观念过度的现象,已经造成了作品的内容与生活的疏离,缺少时代的维度和人生的厚度。葛华坚信摄影创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人。他的作品显然不是计划好的摄影行为,没有专题和系列作品的鸿篇叙事,更没有观念符号化的东拼西凑,而是日积月累的独篇成章。他行走在故乡的土地上,用心灵叩开的每一次快门都有着自己敏锐的直觉,一种责任感本能地驱使他用影像发声。从他独特的视角和捕捉的瞬间中准确地流露出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思考。诸如《中国献肝第一人——席爱梅》对女主人公神情的准确把握;《在优生优育咨询处》对农村姑娘表情的细腻刻画;《路上》对儿童眼神的快速抓取;《生计》对三轮车夫雪中营生的平实记录;《欢迎慰问团》对学生在寒风中状态的温暖抚摸;《忽悠》对忽悠人与被忽悠人之间心态的敏锐聚焦;《刘老庄的留守儿童》对期盼儿童的深情凝视;《卖唱》对在酒桌间卖唱青年的善意观照等等,深含着作者的人文关怀精神,藏奇崛于平常之中,寓深思于朴素之外。葛华辛辣的镜头语言和犀利的摄影风格使他的作品在当下的摄影群体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价值。  

追求语言与思想的契合,是葛华摄影作品的艺术特色。

摄影作品应承载思想,有思想的作品才有内涵。那些玩弄光影、涂鸦色彩的照片只能悦目,却不能赏心,没有咀嚼回味的余地;无意味的形式往往也只能是哗众取宠,缺少思想的力量。

思想的表达离不开语言。葛华是一名善于用摄影语言说话的人。他曾在自己的博客中说过:“文字表述不好,就用照片说话。”这是一句非常通俗也颇有见地的话。意思是文字语言在认识世界中也有它的局限性,而图像有时却更具表现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图胜千言”。

在摄影语言的运用方面,葛华一直坚守摄影真实记录的本质属性,以抓拍为主,不求形象的畸变、虚实的凸显、色彩的夸张,不追求与内容无关的形式,更少借助于后期的PS加工,而是稳中求变。特别注重人物神态与情感的刻画,善于运用对比和环境烘托主题。在光线的运用,画面结构、影调的处理方面,精益求精,老道而又颇见功力。如《薪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演奏》,巧妙地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图案为背景,衬托在深色调背景上的老乐师的白发恰似燃烧的薪柴,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意味深长。此外像《铜墙铁壁》中人民子弟兵雕塑般的形象;《夜诊》中浓浓色光的温馨;《父母心》的苦涩与迷蒙;工地上《民工的晚餐》;大雪纷飞中的《牵手》等等,都充分显示出摄影家深厚的艺术功底。葛华作品的艺术特色,在上世纪80年代成长的一批摄影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作为淮安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的组织者,葛华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能有如此丰厚的成果,实属不易,其执着艰辛不难想见。

我和葛华相识在上个世纪80年代,阔别20余年,突然收到他的作品集,他多年来在摄影创作上的丰厚成果让我为之高兴。这本作品集无疑是他对自己摄影创作实践的一次回首,一次盘点,祝贺的同时,更期盼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在这充满阳光的时代,收获更为丰富、精彩的影像,再创人生的辉煌!

乐为之序。

        未标题-1.png

        2013年10月21日 于武昌楚河之滨鼎舍  

      (作者系我国著名摄影理论评论家、教授)


阅读52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